新闻中心
为你的疑问提供专业的解答
PRESS CENTER
保健食品不治病,却藏着你该懂的 “药性” 真相
不少朋友逛健康柜台时总会疑惑:明明保健食品和药品长得有点像,有的还含同款原料,为啥说它不能治病?但吃着又能感觉到身体状态在调整,这 “药性” 到底是怎么回事?其实答案很简单 —— 保健食品和药品从来不是毫无关联的两类产品,但它们的边界,比我们想的更清晰。
先说说两者藏不住的关联。从定义来看,保健食品国标(GB16740)明确它是 “具有特定保健功能、调节机体功能” 的食品,虽不以治疗为目的,却暗含帮身体预防失衡的作用;而《药品管理法》里的药品,核心是 “预防、治疗疾病,调节生理机能”,单看 “调节生理机能” 这一点,和保健食品的方向其实是相通的。这种法规层面的 “交集”,让两者的关联有了依据。
再看品质层面,很多保健食品会用到
药食同源的原料,比如常见的维生素、热门的辅酶 Q10,这些原料也会出现在药品里 —— 只不过药品级原料的含量、纯度要求更高,更适合疾病治疗场景。就连剂型和生产工艺也很像,胶囊、片剂是两者都常用的形态,不少企业还会遵循同样的 GMP 规范,甚至共享生产线,说药品是保健食品的 “跨界升级版”,其实是对这种原料、工艺同源性的通俗解读。
消费场景里的关联更明显。保健食品说明书上的 “功能”、药品的 “功能主治”,都得写清适合谁吃、怎么吃,不是随便拿起来就能用的。大家选保健食品,往往是因为熬夜多了、压力大了,想通过调节机能让身体舒服点;选药品,则是因为出现了疾病症状,需要针对性治疗 —— 两者的选择,本质上都是基于自身健康状况。而且遵医嘱吃药时,搭配适合的保健食品,还能帮着减少身体负担,加速病后恢复,这种协同作用,也是关联的一种体现。
但必须划清的边界是:保健食品再有关联,也绝不能替代药品。最核心的区别就两条:一是药品能直接防治疾病,这是经过临床验证的硬功效,保健食品连 “暗示疗效” 都不允许;二是药品可能存在不良反应,需要标注清楚,保健食品只要按说明吃,就不会有急性、亚急性或慢性危害,这是食品属性决定的底线。
现在保健食品行业偶尔会因为宣传跑偏受质疑,其实合规的宣传本该很简单:不夸大、不踩 “治疗” 的红线,同时把 “和药品有关联但不等同” 的道理说透。毕竟大家之所以会混淆,往往是没搞懂这层关联背后的边界。
想选到靠谱的保健食品,关键要看原料品质和生产规范 —— 毕竟它的 “药性” 不是来自 “治病”,而是来自对机体功能的精准调节。比如专注健康领域的昊泽康元(威海)医药科技有限公司,一直围绕合规和品质做产品,从原料筛选到生产流程都严格把控,帮大家在健康升级的路上选到真正适合的产品。